旅行,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


圖片來源:網路



「旅行,在不知不覺之中已成為自己生命中的養分。」


前幾日剛從馬祖回來,忽然有了這樣的念頭,盤點了一下近幾年的旅行,從2013年開始的奧萬大,2014年南庄與峇里島,2015年上北橫、2016年環島....,每一年都安排了至少一趟的旅行,甚至到近幾年,旅行由一年一次到一年二回也幾乎成為常態(上半年與下半年各安排一次),而這其中,除了需要搭機的峇里島和馬祖,其他都是利用摩托車的方式完成:


2013 奧萬大/日月潭/車埕
2014 南庄、峇里島
2015 北橫
2016 宜蘭、環島
2017 阿里山、花蓮
2018 馬祖

多年前我曾經在滔客寫過一篇文:「因為有孩子,更要去旅行!」,

雖然再次回顧文章,深度上仍有進步空間,但是,文中最後提及的這一段卻依然很有感:

“重要的是,千萬別因為有了孩子而放棄旅行。正因為有了孩子,你更要去旅行,讓孩子從小就能透過自身感官,親身去認識與經歷這個世界,也讓你的旅行從此開始有更多意義。”

想想,自己開始頻繁的旅行,也約莫從孩子蹣跚學步開始(在那之前,世界範圍只有很小的工作與生活),再長一點(大班),更帶著孩子加入荒野親子團,其中的心情除了期盼能為孩子在這水泥叢林之中,創造出另一個空間:一個可以用雙腳踩踏在柔軟厚實的泥土之上,用雙手撫觸浪花、沙石、綠葉....,用雙眼看世界各地的人文生活與風景,用鼻子大口呼吸花香、果香、青草香,或用全身的肌膚感受當風拂過時的感動,透過五感,真實地認識這個世界,然後,從中學會敬畏大自然,也珍惜她的美麗之外,某部份,也像是讓自己跟著孩子再次長大,重新認識這世界。

不過,一開始要帶孩子旅行時,曾有人說,孩子這麼小,他們哪裡記得這些…。但是,我相信身體會記得的。

一如人們最初的學習,剛出生的孩子透過味道認得母親,藉由肢體接觸有安全感,母親呢喃的話語帶給孩子歡樂等....都是透過五感開始,最後才能發展出語言,而人們對世界及自我的認知,在還找不到恰當的言語表達之前,很多感受都儲存在身體,成為記憶,就像對家鄉、對母親、對食物的味道、對某些畫面等,都可能在好久以後,即便對當時情景不再清晰,但身體本能依然記得那些感受。

而感受,是學習的最初,不同於知識體系的記憶與背誦,沒有因為發生A所以必得B的邏輯,同一個事件,每個人體會不同,但是卻能帶給一個人行動的動能:因為愛所以承擔、因為不想輸所以拼盡了全力、因為.....。所以,在孩子開始學會表達什麼之前,我願意透過更多的五感讓他去體會、去認識這世界。

當然,也有的人覺得帶著孩子出門很麻煩。我不否認,帶著孩子總是考慮的要比一個人出遊時的多,能玩的也都會有所篩選。然而,另一方面,卻也是父母練習放寬心的開始。

我們一家時常用一台機車去旅行,從南庄到清境,從奧萬大到北橫,甚至環島或上阿里山等,旅途中最累的時候是孩子睡著時要用雙手撐住他的小腦袋以防摔倒,加上背後又有個背包實在考驗體力和耐力;最享受的時候則是整個人浸泡在大自然中的感動(這種感動和坐在車內又有很大不同),以及說走就就、說停就停的隨性,因為一切得從簡才能減輕重量,加上成本與行動力考量,因此從行李到住宿等都學會留意CP值,而孩子也某種程度練就了隨遇而安的個性:累了就睡,餓了吃啥都好,旅途中不曾哭鬧,小屁股就算久坐發酸,也還是想要去旅行。

那一日,我試著扮演另一個人的角度和孩子進行對話,目的也不過是想從孩子的角度聽聽看他的想法。開始時,我是這麼問他的:「有人跟我說,帶你出去玩,你什麼都不記得,根本浪費錢,你覺得呢?」

不料,孩子的回答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從一開始說自己記得,接著細數我們曾經到過哪些地方,後來,我又聊到了荒野裡的團集會,我說:「你爸爸媽媽一定很笨,才會花那麼多時間和金錢帶你去旅行、去荒野,你認識的東西又不多。」,這一刻,孩子竟然帶著情緒說著:「我爸爸媽媽才不笨呢!」,當下驚訝他的情緒,自問是否評斷父母的話也觸動了孩子的內心?不過,問起孩子怎麼看起來快要哭了,孩子只是否認,他不僅反擊了父母很笨的這個說法,更表示很多東西他現在不知道只是因為他還不懂而已。

為了照顧孩子突來的情緒,我趕緊換回母親的角色,問他:「剛才那樣的問話是不是讓你有點生氣又有些難過?」孩子才跟我承認。那一刻,除了真切感受孩子想捍衛父母的心情,整個對話更是出乎我原先預想:我不僅感受到旅行、荒野對孩子來說有多喜歡(或重要),更體會到孩子原來是會這麼努力地愛著父母。

從旅行到對話,在孩子身上,我也上了一課。而這一次又一次的出走,更讓我見識台灣有多美,踩在這片土地上,我怎能不愛她!


旅行的點滴:

行旅。賞螢去!頂笨仔教我的那些事

行旅。 我在,阿里山中的希望之樹、日出之美






思嘉女郎的FACEBOOK粉絲專頁,歡迎按讚加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