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故事探索與整理。教學現場與自身生命的學習與映照
時間走得太快,我的筆總跟不上。
暨盛夏的「拾回我自己~生命故事探索與整理」後,秋季班轉眼間也過了一大半。如果說夏季班是第一次在社大開課,那麼秋季班就是第一回用長達18週的時間來RUN這個方案。我用了「方案」的字眼,是想避開「課程」二字,或許它雖然看起來的確像課程形式,但最終仍希望這個實驗能形成一種自助助人的行動「方案」,即:對自我有足夠的覺察與照顧,對他人能長出另一雙聽到內在渴望的耳朵,進而給予適當的支持及回應,在生活及社區中給出及時的照顧。
這樣的方案或概念其實來自這段影片、社大工作者的發想,以及種種因緣巧合之下才生成:
雖然RUN第一學期,很多時候我需要一邊摸索著怎樣的設計才能協助參與的夥伴對自我的探索更深一點,同時另一方面,也在嚐試著如何把社大課程轉型成社團模式,完全處於摸著石子過河的階段 ,不過,願景總還是要被放在心上,才不致於在過程中迷失方向。
而這篇文章開頭至此的說明,也是想做一點補充,讓來年春季班想報名的朋友,除了看到課綱"初步"規劃外,也多一點了解關於這個長在社大的社團將來想要做什麼。
補充 》》永和社大「生命故事探索與整理」春季班課表:
介紹完社團的願景,教學到現在的一點心得與體會也想先記錄下來:
一、教的人才是真正要學的人
我忘記曾經對我說這句話的人當時是怎麼說這句話了,但語意上的理解是如此。不過,當時的自己,並不完全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一度以為站在教學者位置的,其實反而有很多問題才要學?(現在想想,也不知那時腦袋怎麼會這樣理解),來到今日,我忽然也開始明白,正因為要給出去,所以自己就必須下更多的功夫,做好更扎實的基本功。
帶自我探索團體,如同諮商輔導過程,有幸能走入一些人的生命深處,同時也常是唯一看見偉大刻本和勇敢行動的人,如若自己內在議題如果沒有處理好,就容易投射到他人身上,因此自我覺察是內功,透過靜坐與自由書寫,可以日日鍛鍊;而帶領的技巧、輔導專業則是外功(招式),總是從有招到最後才會走向無招。而當我在過程一次又一次的帶領活動,看著學習者的投入和努力,總更加地提醒自己要『好好練功』。
二、上場前準備萬全,上場後放掉招式
這樣寫可能也不易明白,不過我一時之間也找不到更好的形容方式。我想表達的是關於準備這件事。
活動前規劃細流、假設各種情況,是從幾位位師長與友人身上習得的。所以,在後來,每回上課我都一定有一張流程表,上面規劃著各時段預計的活動,示例如下:
19:00-19:10 暖身 (道具) (其他備註) 19:10-19:40 活動A (道具) (其他備註) 19:40-20:10 活動分享(道具) (其他備註) 20:10-20:20 休息
(以下略)
不過,在實際運作過程裡,總很難如自己預計的那樣發生。以前課堂中,老師曾跟我們提醒過,在活動前,腦袋一定要有清楚的流程,但是實際現場,卻要我們務必放掉這些。因為,如果現場還抓緊這些不放,就容易忽略眼前的人(或流FLOW)。這一點,在教學現場中的確也常常準備了一堆,卻不一定用得上,常常都得依當時還剩多少時間、現場狀態等做出動態調整,那些事先想到的,剛好可以用上,那些沒能想到的,也就只好成為下次會更好的經驗了 。😅
三、慢火,才能熬出一鍋好湯
這個體驗,除了教學現場而來,我覺得也跟自己的工作經驗有關。
過去在企業單位裡,講求的是績效,有很多KPI衡量,當我來到非營利組織工作時,總很難適應一件事總是磨很久仍沒下文的效率。直到近期,竟開始能欣賞,尤其在推動議題上,確實快不得;而且,有些議題有時候反而是因為漫談的過程中,才出現了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點。
或許,事情可以用企業營運方式來運作,但在人的工作,反而像熬一鍋湯,慢火,才能熬出濃郁的好味道。
最後,這篇文章雖然是最初寫下的,但後續則會隨著時間與子題文章生成做更新,當其他篇章書寫完後,本篇也才算真正完成。
預計子題(最後依實際再調整):
一、自我特質
二、內在渴望
三、價值觀探索
四、家庭回顧
五、童年回顧
六、傾聽的力量
❤思嘉女郎的粉絲頁,也歡迎按讚追蹤哦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