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的情緒做朋友。教學現場記錄

五月初,在社區大學連續上二堂關於「認識自己」的課程。不過,自己的文字記錄還來不及,小幫手就已經快速地完成(之一:我是誰?;之二: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真是佩服!書寫時,我問自己,還想說些什麼嗎?或許,可以好好地整理一下整個設計上的思考脈絡以及一些觀察與心得,算是替自己留下記錄。
⋯⋯
還記得當初這個三月即開跑的年度系列課程,中間一度因為疫情不斷延期,讓原來我授課部分、分開不同週次的課程,因此調整成連續二週的課(關於這個年度系列課的詳細資訊可至:斜槓樂齡生-解放年齡,永和共學共好社群計畫),既然連著,就好好利用吧!
因此,我又打掉了原來的設計內容(我好像蠻常會打掉原來的設計再重新建構?),將它做了一些調整以延續:由第一堂的「我是誰」帶入冰山概念,再接著第二堂來說明冰山裡關於「情緒」的部分。

01 你要去哪裡?

對我來說,釐清自己要什麼好像常會放在設計裡,每次第一堂課都少不了問問夥伴們為何而來?想要什麼?但也通常發現,有許多人其實都說不上來自己要什麼,或者僅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做為這個年度系列課的開頭,我也同樣邀請大家替自己整理各構面的理想值與現況,評估在接下來想先聚焦何處,我思考的是,有了這樣的整理,未來在上課與學習過程中才會更有方向,取捨之間更符合自己心意:
圖說:生命雷達圖檢測
這樣的整理也可以幫助事情都混成一團時,有一個分類,釐清自己在哪個部分其實是已經很不錯,又有哪些地方才是可以再投入,甚至有可能發現其實自己已經很滿足於目前的生活,都是一種對自己目前狀態的覺察和整理。

02 我是誰?

有了前段的整理,對於接下來「我是誰」這個主題要如何設計也有過掙扎,後來考量授課對象,決定用一種較為輕鬆的方式帶大家互動,也帶入「投射」的概念。從圖像的創作、尋找、書寫與表達,間接地去看見圖與現階段自己的關連。就算一開始還無法覺察,繪畫本身就能帶來療癒與樂趣,何況一群人的作品呈現時,又會有不同的氛圍。
還記得當天大家彼此觀摩夥作品時的驚呼聲,為我而言,就達成第一層的目的:放下覺得自己不會畫畫的想法,同時在互動中獲得自我照顧。
圖說:同學作品(部分)
圖說:同學作品(部分)

03 你和你的情緒朋友熟悉嗎?

介紹了「投射」,也不免介紹心理學的冰山,提到冰山就不得不提一下情緒。
對於事件的情緒反應,是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敲門磚,但我發現許多人常會把情緒跟自己隔開來,或許因為在我們從小被教育的過程,也都不能容許有情緒,又或者有情緒就會被貼標籤,也難怪我們對於情緒如此陌生。在課堂裡雖然在理性討論情緒有哪些正負向情緒以及強度時,大部分人都能分辨並且提出各種情緒字眼,如:滿足、興奮、哀傷、驚訝、難過、⋯⋯,可是當邀請大家回到自身寫下自己常有的負面情緒,以及引發這個情緒的情境時,卻意外發現許多人在情緒那欄上,情緒字眼不見了,剩下對某件事的描述或抽象的描述,如:覺得睜眼說瞎話、傻眼、不舒服等⋯⋯。
情緒字眼討論-負向
情緒字眼討論-正向
這讓我想起幾個找我談話的朋友,常常也會看見他們身上一有情緒反應(通常外觀行為是落淚)時就想快點收回去,也因此,我常繞回去問那個眼淚在說什麼,試圖讓他們去感受、去聽心裡的聲音。
要繞回去感覺自己,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的腦袋常會很快的打斷或干涉情感(心)的語言,很多小聲音會出現,可能是:丟臉、有什麼好哭的、不能在別人面前哭、哭就弱了、要堅強⋯⋯等,我們不敢碰那些會痛的,用了許多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或者說服自己這一切很合理,可是,同樣的情況一直發生,逃到後來就會留在身體,成為各種疾病(有一本書「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即在探討與處理這部分,值得參考)。
還記得當天課程結束後,有夥伴提出了一個很棒的問題,他問:「一定需要探索自己或覺察情緒嗎?」
一定要嗎?
我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在那天之後,我寫了一段文字做為分享:
「在活動裡,有些夥伴們或許在心裡有些震盪或是情緒的浮動,那都是很正常也很美好的一件事,記得曾有人說過「話聊」本身就有一些療癒的功能在,透過「說」的過程,其實我們也在整理自己中(當然有了引導和陪伴的說更有幫助,所以心理師的價值之一在這裡)。
對於「一定要探索自己或覺察情緒嗎?」這部分,我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如果在你的生命中開始有些困惑、茫然、不知何去何從的時候,或許它會是一個方式,透過這樣的歷程,我的經驗是:因為更懂自己,所以學會如何溫柔的照顧自己、善待自己,設好健康的界線。這個世界有些人事物也許不會改變,但卻可能因為自己開始有不同解讀而感到自由,真正的自由。
情緒,會來,也會走。讓它流經自己,觀察卻不批判,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溫柔。在探索自己的路上,有些人先出發,有些人才開始,那都不要緊,重要的是:已經上路了。祝福大家!」

本文同步刊於方格子《想要與你談心說愛》專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