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筆記 02。像我這樣的人

七月中,「拾回我自己~生命故事探索與整理」開始第一堂課,之前雖然都是單日的課程經驗,不過,像這樣帶狀性的課倒是第一回,也幸好是由暑期課程開始,讓我得以一種緩進的方式前進。由於只有五週,於是,我把它安排以下架構進行:
通常第一堂課的重點都會是暖身、彼此認識或課程說明介紹等⋯⋯,不過,我還是想辦法安放了自我盾牌的整理,骨子裡仍是想讓第一堂課就有些內容,畢竟,大家都是帶著自己的生命前來,沒有理由白白的回去啊!
關於自我盾牌的部分,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記得之前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我的老師就曾提及上述這每一項背後都有一個理論基礎,後來在查找資料過程中也意外發現有人分享出來,像是:「人生座右銘」背後是探討自我的生命信念,遇到困難的內在智慧,「最喜歡自己的三個部分」則有自我接納的意涵。
其實像這類的整理,不少書籍都有,只不過大部分我們都把書看過去了,卻很少給自己一點時間整理,雖然我們都知道照顧自己很重要,不過在實際生活中,卻還是慣性地把其他擺第一。
寫到這裡,忽然想到有位朋友曾提及自己老是照顧別人,應該要「自私」一點。

自私,或自愛?

這段話勾起了自己某段記憶,曾經我也把照顧自己需求視為是一種自私的表現,總是會覺得如果身邊的人不開心,自己就有義務或責任(更多時候沒有自覺)先去關照對方的需求,日子久了,心理總是不平衡——尤其當我需要被照顧卻沒有別人來的時候,負面的情緒會開始擴大,可能會怪罪那些曾經被我照顧的人,認為他們怎麼那麼無情或忘恩,可能會看輕自己,憤憤地質問難道自己就這麼不值得被好好呵護?可能心中會暗自決定再也不要理會別人的需求了⋯⋯
然後,再一次輪迴:照顧別人需求→需要被照顧時等別人來→沒有人來→落入負面情緒→再次帶著不自覺的期待付出⋯⋯,直到有一天終於發現自己的給予底層其實是交換的能量、是乞求時,才可能停止這場(鬧)劇而開始不同。若用Satir的生存姿態來看,這樣的模式倒蠻像討好型的人:他人的需求大於自己,卻又用這樣的方式想獲得關注⋯⋯,不會真正快樂與幸福的。
我到底怎麼走到現在的?回想起來,實在很難說是因為某一堂課或某一個人而改變,一切都是點點滴滴的累積而來,先是遇上這件事,然後碰上那個人,接著有了另一件事,做出了另一種選擇⋯⋯,這一個又一個的「點」慢慢串成「線」,而來到今日。然後才明白「我也很重要」,才明白照顧自己的需求和自私不同,才明白越了界擔起他人原本要承擔的,是自己的自大,也沒有留出一條健康的界線。

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回到第一堂課的主軸,這些整理像是一種暖身,雖然事後想想,各項目與後續課程設計上連結的點還不夠明確,不過,對於鎮日奔波,沒能留出來好好思考的朋友來說,又或者拿起來再次問自己,都是很好的整理,也許答案會一樣,也許會因為路上不同的風景,又出現不一樣的回答。
然而,不管答案是什麼,最後我們每個人都想知道的,或許都是相同的答案:
像我這樣的人,會不會有人 心疼


課程資訊:
新莊社大秋季班:彩繪心靈~和諧粉彩說說畫,報名請洽新莊社區大學

回顧系列文:

 ❤思嘉女郎的粉絲頁,也歡迎按讚追蹤哦 :)




留言